触,让他对恭亲王终于有了直接的观感。
一位叫格兰特的英军准将在回忆录中对签订《北京条约》时的恭亲王有这样的描写:“恭亲王真是个谦谦君子,他明显地在控制着自己的紧张恐惧。”额尔金的助手洛奇则回忆说:“恭亲王当时只有28岁,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老多了。他的相貌很睿智。但显得十分焦虑。其实,考虑到他的处境,这并不奇怪。他隐藏了他的恐惧感,如果有的话。”
自从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英国人似乎从来就没有对中国高级官员有过任何正面的评价。但年轻的恭亲王令他们发现,中国除了充斥着大量颟顸、愚昧、贪鄙的官员之外,也有如此风采照人、作风清新的高官。遍阅史料,无论是当时的新闻报道还是时人的日记回忆,虽然将中国的各个方面都描写得极为阴暗,但却很难找到对恭亲王的负面评价,这位年轻的王爷,似乎成为铁幕后面唯一一朵绽放的鲜花。
即使从清代流传下来的野史看,恭亲王也很难称得上帅气。对于恭亲王的外表,与恭亲王多次接触的美国传教士、后来北京大学的首任校长丁韪良曾经直言不讳地写道:“恭亲王身形瘦削,肤色黝黑,因为近视而眯缝着眼睛,并不漂亮”,“他并非很有‘王子相’的人”。尽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