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明末文人纪念李定国的诗篇)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浏览史料,你会发现,他几乎具有一个英雄需要的所有品质:勇猛、智谋、胸襟、大义……然而,他却生不逢时,生不逢人。
李定国原是明末农民义军出身,在清军入关后,他能够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与南明残余势力结成联盟,共抗外辱。广西、衡阳两次会战,李定国大获全胜,力弊清廷两大名王,歼敌数十万,取得了明军对清兵作战从未有过的巨大胜利。
孙可望,南明王朝此时实际上的权力统治者,忌妒李定国的战功,连续写信邀请李定国到沅州商议军机,其实是要对其下毒手。李定国得知后,为了避免内部冲突,率部众撤出湖南,转战两广。孙可望随即自带大军来到湖南,却被清兵杀得大败。
李定国有着卓越的战略眼光。经过休整之后,他又在广东发动新的攻势,并且联络了盘踞在台湾的郑成功。惨烈的攻坚战持续了半年之久,围城中的清军竟杀人而食。然而郑成功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迟迟未发盟军。终于清廷的援军到达,李定国孤军难敌,全线溃败,收复广东,进取江南的战略完全失败。南明复兴的希望再次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