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怯懦不前,甚至临阵脱逃。因此戚继光想自己组建一支军队。这时,义乌乔亭人冯子明“投笔诣军门”,晋见胡宗宪,愿为朝廷抗倭出力,胡宗宪就把他介绍给戚继光。戚继光打算招兵组建新军,冯子明就义乌有一批青年农民,曾为保护本地银矿,把处州来抢矿的人打得落花流水。冯子明自己参加过护矿械斗,所以说起来十分生动。戚继光听后,知道了义乌农民勇猛、不怕死,心想若把这样的农民招来,经过正规严格训练,战斗力一定很强。当时在台州随戚继光打倭寇的义乌人楼楠、丁邦彦、楼大有也都知道此事,赞成去义乌招兵。戚继光于是提出“简戎兵、制器具、明部伍、肃堂寨”的主张。胡宗宪同意他罢去所部旧兵,前往义乌招兵。正好此时,义乌县令赵大河也上书胡宗宪。赵大河爱国心很强,他久闻官军素质太差,民间流传着“宁可遇倭贼,毋遇官军;遇倭可逃,遇兵难逃”的顺口溜,建议官府招募义乌民丁当兵,提高官兵素质。这些义乌兵被招来之后,也就成了赫赫有名的戚家军。
所以即便面对锦衣卫,他们也没退缩,敢打敢冲。
戚继光见此大怒,手里的马鞭啪的一下甩在了旁边的一个士兵身上,骂道:“有这份力气去打倭寇,打自己人算什么?”
士兵闷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