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人家原本的条件就不差,拿到分到的承包款,就买回了装修材料,自己动手。
把自家原本只是光秃秃的砖墙给涂上了墙腻子,然后又刷成白色的墙面。或者有些人原本外边是水泥墙面的,也都涂上了白色涂料,看起来比起原来光鲜亮丽了很多。
这么一看,白墙黑顶的房屋别提多出挑,多好看了。这样一来,村南房屋的风格倒是意外统一了,远远看去倒是显得村南有那么点新农村的气象。
黄哲看了之后灵机一动,干脆把村南打造成现代化的农村风格,而村北因为大部分都是上了年岁的老宅子,就维持这样的古村落风格。这样南北两边风格不同,对比之下趣味盎然,又各自保持着特色风貌,总算是有了开办农家乐的基础条件了。
周家、赵家、蔡家祠堂,还有那一口议事钟,都在村北。比起村南这边的道路要难走的多,一到雨季遍地水坑,满是泥泞。
黄哲专门拨出几万块钱,让另外一个包工队把这边的道路给修了。为了保持统一风貌,这边的路没有修成水泥路,而是用青石板铺垫而成。
桥头那里原本有个小码头,废弃之后现在破烂不堪,黄哲另外批了一笔钱让包工队重修这个渡口。用石头加长了一段距离,以便来年喜欢钓鱼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