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梓”数万根,可见采伐量之大。
这一集中采伐区一直延续到金后期,仍有“万筏下河汾”的记载。
元代晋北森林采伐同样严重。从当时绘制的《运筏图》中可见,大量木材被拉去修建大都。
明初自永乐四年开始,又对京城重新布局,修建皇城宫殿和内外城楼及坛、圜、府、庙等建筑群,达14年之久。所用木材很多采自繁峙、代县、五台、原平等地。
当时雁门宁武至偏关长城内外之间,森林虽屡受破坏仍很茂密,被视为北边的“第二樊篱”。
到明中期,京城达官贵人、边地驻军及当地民众群起滥伐,“百家成群,千夫为邻,逐之不可,禁之不从”,“林区被延烧者一望成灰,砍伐者数里如扫”。
百年上下,“一望不彻的林木,竟然砍伐殆尽”。与其相邻的芦芽山也未能幸免。
到天启修三大殿,只能跑去湖广伐木了。
入清后,人口繁衍,农田辟垦和民用木材需求相应增加,不少林区在这一时期彻底消亡殆尽。
水土流失严重,环保压力大呀!
……
革命军过乡宁、吉州、大宁,一路无阻,于十八日到达隰县。
有两位陕西老乡,混十万马进忠、过天星惠登相正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