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三层敌台十二座,并将旧制敌台改造为“三角三层空心式样”。
天启元年,兵部尚书崔景荣又上奏,支持徐光启据西洋法建立敌台之议,“宜行工部详议而行”。得旨,“敌台着工部速议奏”。
图样、模型很快都弄好了。
个把月后,方案经工部营缮司略加修改,李之藻核定预算,建造单个敌台,物料、运费,工价等项,合计需银约四万五千两。
可惜经费无着。
官们再上言请赐发内帑,皇帝不愿掏腰包。事遂中止。
天启二年,孙承宗至山海关督理军务。孙元化入其麾下,受命“相度北山南海设奇兵于高深之间”,于险要之地建台。
孙元化想将旧式敌台改造为三角形棱堡式铳台。
“故法宜出为锐角,锐角者,犹推敌於角外,以就我击,故铳无不到,而敌无得近也。”
“今筑城则马面台宜为小锐角;城之四隅,宜为大锐角;若止筑台,则或于四隅为大锐角;或於四面各出小锐角。
城虚而锐角皆实,故城薄而锐角皆厚。台则体与角皆实皆厚矣。城用大铳於角,而鸟铳弓矢助之於墙;台用大铳於中,而弓矢鸟铳助之於角。用大铳之处,旁设土筐,一以防铳,二以代堵……角之锐也,外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