匦院每日审核的谏书虽多,但最终能通过匦院和政事堂两轮审核,呈到郭荣案上的谏书甚少。
倒不是匦院和政事堂有意蒙蔽郭荣,而是这匦院制度自武则天创立以来,经过了数次修改,最终演变成了今日的模样。
最初武则天创建匦院制度时,匦院只接受臣子的投递,而且准许匿名投递,武则天希望朝中臣子互相检举揭发,好挖出一些深藏不漏的拥唐臣子,并加以清洗。
后来玄宗李隆基广开言路,允许天下臣民皆可通过谏匦向朝廷进言,来者不拒。
但随着投递的谏书愈来愈多,每一封都需要皇帝亲自审理,自然不可持续,便在唐代中后期逐渐对谏匦制度加上了不少限制。
譬如匿名谏书不阅、言辞不清者不阅、多次投递者不阅等等,并设立了谏匦使一职,以初步筛选不合格的谏书。
这些限制条例随着谏匦制度,自然被仰慕唐制的周朝所继承。
在此时,每一封谏书匦院都需抄写备份,并且宫中派有内侍专门监督,所以基本不存在欺瞒皇帝的可能。
郭荣一连多日都未能见到一篇谏书,实在是合乎规矩的谏书太少,今日居然有一篇谏书呈上,着实令郭荣有点小期待。
张守恩将谏书轻轻放到御案上,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