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的心理与目的,都以一副感伤郑重的面孔,前来吊唁。
自府门,至灵堂,并不算长的通道间,尽是来往的大汉上流人士,人虽多,但秩序井然,所有人都表现着对逝者的尊重,不敢冒犯着严肃庄重的场面。
哪怕是那些位高权重、威风八面的核心人物,也收起了自己的盛气,摆出一副谦和的姿态,吊唁完毕,便郑重离开。而那些好于钻营交际的人,也不敢多嘴多舌,过于表现存在感。
有几名将校,甚至在灵堂前含着泪,重重地磕了几个头,额头破了都不在乎,也不发出其他任何声音,只是用他们的方式表现着他们对于柴荣的敬重与哀惋。这几人,都是柴荣的旧部,多受其恩遇与提拔,平时看起来不甚明显,当恩主死去,这份情谊的深重方才显现出来。
自中及晚,往来英国公府的各色人等,数以千计,或许,柴荣自己都想象不到,他死之后,后事能有这般大的阵仗,引起如此轰动。
从另外一個角度来看,柴荣英雄一世,生得其荣,死尽其名,也不枉在这世上走上一遭了。
灵堂上,熏烟袅袅,白绸飘飘,不时响起一阵抽泣之声,悲伤的气氛几乎凝为实质。刘皇帝与郭宁妃联袂到来,还是不可避免地打扰到这堂间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