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朝怒江进发。
半个时辰后,部队到达磨盘山,只见山道两旁还残留着破损的旗帜,断折的兵器和干涸的血迹等大战后留下的的痕迹。
又走了大约一个时辰,大部队穿过崎岖不平,狭窄的山道走出磨盘山,朱慈煊骑在马上随着大部队继续前行了二十里,到达怒江西岸,朱慈煊放眼望去,只见江面虽不甚宽,但水势汹涌。
在一处江水不是太湍急的地方,江岸两边立着数十个木桩,木桩上系着一根根绳索,连接两岸,江岸上横七竖八丢弃着大量的木筏。
“幸好,幸好,鞑子渡江后留下了的木筏和绳索,正好方便我们过江,要不然就麻烦了。”沐忠亮凑到朱慈煊的身边,拍了拍胸口,一副心有余悸的模样。
“哦!那如果没有鞑子留下的木筏和这些连接两岸的绳索,我们该如何过江?”朱慈煊好奇地问道。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我们要么先派少量的骑兵,涉水过江,找出能骑马过江的地方,然后,大部队顺着淌出的路径涉水过江。
要么就如同鞑子这般,伐树,编造木筏,在岸边栽上木桩,派人带上绳索,用竹竿撑过,接着在对岸打下木桩,把绳索系好,连接两岸。这样大部队就能登上木筏,抓着绳子,渡过怒江。”
朱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