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设计上还受到了旅顺港干船坞的尺寸和容量的干扰,舰体变得更窄和更短,对火炮布置造成了严重影响。
旅顺船坞只有14000吨,所以“博罗季诺级”战列舰最高只能建造到13500吨,是一个不能突破的死杠子指标,否则一旦舰船需要进船坞,只能南下马尼拉港维修。
俄国人不仅降低了后甲板的高度,他们也削减了主装甲带的厚度。
7.5英寸的侧装甲带其实并不是出于俄国人本意,虽然由于新材质和技术的运用,装甲强度已经有了飞跃,但是尚未能够达到只要那么如此厚度就能确保无虞的地步。
原本的设计,是给“博罗季诺”安装上10英寸厚的舷侧装甲,但是这个期望还是因为吨位的原因而告吹。在削减了2.5英寸的主装甲带厚度并大大降低其覆盖面积之后,侧装甲带仅高出水线1.83米。
“博罗季诺”的设计已经使它可以勉勉强强挤进旅顺那已经显得狭小的船坞了,这番修改为它的命运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在遭受日军第二轮猛烈炮击之后,“苏沃洛夫公爵”号战列舰左舷涌进大量海水,仅高出水线1.83米的侧装甲带没入水下,成为水下装甲带。
在第3轮炮击中,日军打出的305毫米炮弹在舰艇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