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代和汉初叫“典客”,汉武帝太初年间改其名为“鸿胪”。“传声赞导,故曰鸿胪”,也即“鸿胪”之官,是专管朝廷庆贺吊丧赞导之礼的。
这样,从汉代开始,就有了鸿胪卿或鸿胪省,到北齐时,就叫鸿胪寺了。
寺最初的意思是侍候———篆体“寺”字为手持器物用具状,后来引申为官署,再后来才指佛教的庙宇。
朝廷机构的设置也不是随便乱叫的,只是后人不知道这些名字的本意,所以才会觉得拗口别扭。
经过王夫之这么一讲解,沈墨豁然明白,叫鸿胪寺也真是挺适合的。
的确是个伺候人的衙门。
鸿胪寺卿为七品官。
有了负责吃吃喝喝的衙门,吃饱了就得体察民情,上传下达,所以通政使司也是必要的。
臣子们的奏表要通过通政使司传递到朝廷,朝廷的政令也要通过通政使司来下达到官员和地方手中。
起的就是政令通达之意,所以叫通政使司。
不过沈墨觉得这个名字有点拗口,最后决定改成通政署。
通政署主官为通政使,品级为六品。品级比鸿胪寺卿高两级,也是为了凸显这个衙门的重要性。
既然要负责上传下达的工作,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