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诸侯国朝堂之上是什么样的画风?
一国之君装深沉,金口难开,以示威严?满朝文武谨言慎行,低眉顺眼,大气都敢不喘?
然后并没有。
春秋战国,横贯千载。那是一个百家争鸣、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大时代。诸侯朝堂,君臣有序,却也是言路广开。
开明国朝堂之风,更是名副其实,一片开明之景。
这一日,开明国杜芦王端坐王座,一众文臣武将文左武右,分列左右,盘腿而坐。君臣同聚一堂,共商国是。
这一年,东面巴国蠢蠢欲动,加紧了在边境一线的戒备,对开明肥沃疆土虎视眈眈;北方强国秦国羽翼渐丰,兵马四出,天下皆惊。
开明国压力倍增,一众文武围绕定国大计,各陈己见,好一番吵吵嚷嚷。
以丞相穆孜为代表的主和派认为,新君初立,攘外需先安内,首要是弹压国土之上那些心怀鬼胎的藩属国,比如分封在开明之北的苴国,早就同巴、秦两国暗通款曲,所图意在摆脱宗主国的控制,自立为王,而苴国位置险要,是抵御北方强秦的第一道屏障,不容有失。
以军中统领、太尉肖央为代表的主战派认为,开明国疆域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