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坚持了两天,他俩就都觉得累得慌。于是商量后就换了另一种形式,采用了即兴演出的方式。经过考虑,选取了几个景点,又雇了一个大学里的巴黎男生举背景牌。自然地,背景牌上加注了法语。从哪个典型仪式做起呢?他说,一场中只有选一个内容,但随时换成不同年代的内涵和形式,展示东方改革变化的节奏与神奇。第一个选的是学校上课的起立仪式,成人的开会仪式。第二个选的是晨曲的演变,早晨是《东方红》,中午是那时的农村盛行的歌曲。第三个选的是八十年代初期农村青年干活时的歌曲;第四个是城市青年的服饰变化。
这些基本内容和形式确定下来之后,他俩就开始准备道具了。
按照事先的计划,实行了几次,效果也很好。但他们还是感觉味儿不足,有故意为之的意思,还不足以还原过去的时光,岁月的沧桑感差了许多。于是,他就说,要想找到原型的那种感觉与更加近似的味道,咱就得在具体的生活里回到过去,只是换换服装,像演戏似的,还真不行。王凤婕想了想就说,行,那咱就日日月月的坚持,每一个季度按过去生活一回,完全按照那时的情景、语言和习惯来生活。
说干就干,到了下一周他俩就按九零到九五年间的行装和做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