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书皆《易纬》之文,与图谶之荧惑民志,悖理伤教者不同。
由于《提要》是皇帝敕撰的书籍,自是以后,清代学者多沿《提要》之说,认为谶纬截然不同。其实,谶作为一种神的预言,早已有之;而用于解释“经”的传、记、说等等也在战国时期就已出现。因此从本意上讲,二者是不同的。但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大量的预言打着“圣人”的旗号出现,而用于解经的纬大量引用谶作为立论的根据时,谶和纬实际上也就合二而一了。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有必要对谶纬的起源作一考察。
谶纬出于西汉之未。汉代通儒谓谶纬起于西汉哀帝、平帝的时候。他们对当时方士化的儒生造作谶纬的底细是知道的,所以才能做出这一论断。
桓谭说:“今诸巧慧小才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后汉书。桓谭传》)
《后汉书·张衡传》载张衡上疏云:立言于前,有征于后,故智者贵焉,谓之谶书,谶书始出,盖知之者寡。自汉取秦,用兵力战,功成业遂,可谓大事,当此之时,莫或称谶。若夏侯胜、眭孟之徒以道木立名,其所述著,无谶一言。刘向父子,领校秘书,阅定九流,亦无谶录。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尚书》尧使鲧理洪水,九载绩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