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铭和公司一干技术人员都在看着,试验在前期准备结束后立即开始,1/2比例的M-1试验车,正在接受疾风的考验。
各种感应器、探测器遍布,收集车身上每一个点的系数,作为关键实验数据,将来记录行车电脑中,让它做出相应的调整。
想要智能化,那么就得建立在庞大数据下。这就是需要上千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风洞试验,才能够得到的科学数据。
这方面试验是漫长的。
杨铭中途还需要进行一些调整,设计是来自脑海里超前的概念,但付诸现实会受到当前技术的制约,不得不削弱效果。
气动学专家在测试了五十个小时后,坦言:“我们需要的数据很复杂,不同的速度、每差别10个公里单位,鳞片的角度都会产生不同的下压力。”
100和110的时速下,这辆概念车的调整角度是不同的!为了保持高精度,两种速度下的调整取值都有区别。
其实杨铭还希望能够精确到一公里,比如100和101两个速度,鳞片的调整也要不同……但是这太难了,超出当前技术水准。
只能把单位作为10来算,但这产生的数据还是很庞大,因为全车身有十五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