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的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向绵高中时候最要好的同学,不过俩人从毕业后再没有联系过,今日能在公司见到,实在是不易,这让向绵回想起自己的高中时代。
向绵在高中时期在创业社团认识的苏正则,他们经常会就未来的事情做很多的讨论。
苏正则问向绵:“你的‘归途’,算是创业的一种?”
向绵一蒙:“啊?创业这个概念太大了,我没往这个方向想过,你这么一提感觉倒是有点像。”
“想法不错。”他靠在栏杆上,看向高悬的明月,淡淡道,“可是,你有没有考虑过,首先,这是不成熟的商业模式,以校友为主体固然会暗合‘归途’的题中之义,但是这种目标人群过于局限的方式可能根本无法盈利?失去盈利,‘归途’的实体也就难以真正独立生存下去。”
“都不是。”第一个问题就打得她险些自乱阵脚,向绵顿了顿,“推己及人,我自己都不敢保证会找份工作一条路走到黑,又怎么敢不自量力地承担他人未来。如果说学校本身提供了一扇窗,那我希望打开一道门,学生和老师看问题的角度总有不同。‘前路’会是一个平台,向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站在象牙塔顶向外眺望的机会,但无论是我亦或者‘归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