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也许没见过二十多年前的乡下,有的人即便见了,兴许已在日后繁琐忙碌的生活里给淡忘了。对于那个时代乡村的模样,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可能永远只能从画家的画里,作家的或散文里去揣摩了。
那时陈家坝村和周围的大多数村庄一样,清一色的土砖(偶尔夹杂着几座红砖)或木制瓦房,零零落落的分布在村子的四周。远看凌乱参差,近看却风格一致。农民在地里辛勤劳作,牧童在山坡上尽情嘻戏,炊烟在瓦房上袅袅升起,鸡鸭在篱笆前啄草寻虫……那一幅天然的动态山水图,可以说是那个时代乡村特有的画卷。
沿着一条两边长满野草的田间小道,径直往前走,你会看见一座土砖墙和实木墙混建的瓦房。那房子,就是陈竹君的娘家所在。房子坐落在一条大水圳旁,一条石拱桥,很巧妙的做了房子与外界的连接。好奇的人若沿着石拱桥继续往前走,穿过一条一米长的弯曲小道,爬上三个倾斜的石砌踏级,便到了那座看似废墟的老屋走廊上。人们在听一曲跌宕起伏的交响乐时,总是喜怒哀乐的心情并有。走近那座老屋,一样是喜怒哀乐的心情兼并。几分钟前还在石桥上浮想联翩,几分钟后难免不会在屋前黯然泪下。
那种房子在上世纪中国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