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是,这种区分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就在于代表中华帝国的三个历史阶段。
    不同于罗马帝国从城邦起家,中华帝国系由邦国演变而来。邦国时代的天子、诸侯、大夫都是领主,帝国时代管理国家的却是既无领地也不世袭的官僚。所以,邦国的统治阶级是领主阶级,帝国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
    这是第一点。
    第二,同为地主阶级,也有不同类型。最适合帝国制度的是庶族地主。因为庶族地主既无高贵血统,又无显赫门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政权,反倒更能保证帝国的中央集权、伦理治国和官员代理。
    最接近邦国时代的则是贵族地主,因为从贵族领主到贵族地主,原本只有一步之遥。所以,邦国变成帝国,贵族领主就会变成贵族地主;而统治阶级最终由贵族地主转变为庶族地主,则是历史的必然。
    然而转变需要过程,承前启后的则是士族。士族看重门第像贵族,读书做官像庶族,正好用来过渡。所以,秦汉是贵族地主时代,隋唐和隋唐以后是庶族地主时代,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是士族地主的时代。
    袁绍代表的,就是这个趋势。
    有此趋势并不奇怪。事实上到东汉后期,士族已经成为王朝的第三大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