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是星期天,刚巧是个赶集日子,哥哥姐姐们不用上学,杨帆就不用带弟弟了。看见父亲挑着一担“扫扎”要去赶集,便死皮赖脸地跟着去,父亲性子软没办法只得带上他。
村子离街上只有三四里路,步行四十分钟左右就到了。街道还是几十年前那样老旧,还没有一栋高楼。街上人也不算多,父亲找块空地就放下担来摆摊。
父亲以前是名教师,速成“师范”毕业后分配到邻县去教小学,可能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那搞笑的年代里有一次过节时带回邻县的一些土特产就被按上一顶“投机倒把”的帽子,教书的工作丢了,大会小会不知被批斗多少次,所以印象中的老爸一直是沉默寡言。“扫扎”是父亲平时上山砍“篁竹”回来扎成的,用来扫大街等大场所用,为此村上有的小孩在大人的教唆下常常叫道:福堂偷竹又偷木!特别是那个“四两”的儿子猴子六叫得最响,杨帆寻思着上辈子奈何不了他,这辈子一定要他好看!
和父亲蹲守了半天,一把也没卖得出去。在那自然经济为主的年代,大部分人都会自己上山砍竹来扎自己家用。
下午一点钟左右,旁边来了一位卖狗仔的老农,居然和父亲认识。杨帆听他们聊了一阵才起想这位老农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