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真是不要脸皮。”
有人谈笑风生,也有人严肃地看着这幅小品斗方的原稿。
“确实是五百年不遇的奇才啊,这幅‘急书’,之前我听后生们提起,还不以为然,今日见到真迹,此人了得!”
“若是不了得,赵永胜何必如此心心念念。诸位以为,我北学年轻一代里,有何人可以匹敌?”
几个评委陷入了沉默。
一位看似是主负责人的老头十指交叉着,“伯衡,你和老赵素来是南赵北蒋齐名,你以为呢?看看我央美有何人的作品可以媲美一番?”
穿着黑色开衫毛衣,将须发梳得十分飘逸整齐的老头呵呵笑着,“你这不是难为我。单论这篇牢骚言,我觉得,在座的诸位,包括我蒋某人,都没有这个本事和笔法,能够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吧?”
“这……伯衡,你过谦了。这完全就是老赵捧人臭脚,自甘降名,为他人铺路,也不知道收了这人什么恩惠。”有人这样解释道。
蒋伯衡靠在椅背上,现在在京北书坛,这位碑学泰斗说话极有分量,即便是在座的不少都是同辈之人,也稍逊风骚。
“钟岳,我有耳闻,也认识。”
“你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