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日后,秦先生带着一个小厮来到许府,许管家将其安置在二进门处。26生除了十一娘、瑾哥儿外,还有琅哥儿。琅哥儿今年8岁,相比较瑾哥儿5岁、十一娘7岁,琅哥儿在这个年纪开蒙算是有点迟。初夏发现,许太夫人在很多方面做的算是公道,但对嫡庶还是很看重,不说琅哥儿,二房的九娘今年已10岁了,许太夫人也没叫她过来一起学习,听李嬷嬷某日说嘴,二房的两个庶女,现在都是许二奶奶亲自教导着认几个字。
课室设在正房跨院处,秦先生是县上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科举制度虽然在武则天和太平公主执政时期得到强力推行,但还是属于初期,与后世是有区别的,这里的秀才只是读书人的称号,没有功名,也没有禄米领取,而每届从科举取的仕,名额也十分少,一届最多十来个。
许家本家是在江宁府,二十年前分家后,许太爷和许太夫人分的田地均在上元县,许太夫人就把家人迁到上元县。听说本家大老爷十几年前考中进士,而许太夫人跟本家的太夫人一向是不对付,所以听说她儿子高中后,就逼着四个儿子也日夜苦读,结果这么多年下来,许大老爷许二老爷连举人都未中过,许四爷弃文从戎走了武将之路,把命也丢了,倒是庶出的许三老爷中了个举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