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的土质属于黄粘土,渗水性极差,加上活土层浅,遇上大雨就成了“硬着脚脖儿可以蹚”的泥汤,庄稼容易烂根黄萎。
土壤贫瘠,怕旱怕涝,好收成亩产三、四百斤,差年成亩产一、两百斤,“一年粮食半年光,剩下半年打饥荒”,是冈王村当时的真实写照。
当贫穷到达了一定的境界,人们就会开始思考求变,因为只有求变,才能改变他们的生活。
冈王村属于家族宗派村落,村里有大派,小派两个家族宗派,平日里自然是颇多摩擦了,后来出了大事,大队长被带走了,公社那边紧急派来了三名ZS青年接管冈王二队。
在ZS青年的带领下,冈王二队76年的时候,小麦大丰收,总产量达到八万多斤,是历史上最好的收成。
当时公社最先进的生产队夏季口粮分配标准是每人180斤小麦,冈王二队为了让社员吃到2倍标准的每人360斤小麦,按照公社要求一季缴纳了两年的公粮。
不仅夏季,施足肥料的秋粮也是大丰收。
冈王二队在冬季“学D寨”深翻土地,对最贫瘠的30亩高岗地“驴打滚”改造...把一畦活土起到一边,在死土上施农家肥深翻一尺,再覆盖上另一畦的活土,种出的红薯小个的有大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