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胡文海专门把沈飞拎出来,拿它做了反面典型。
到了1997年,沈飞的处境已经有些尴尬了。虽然承接了东苏对国内的技术转移,成为了苏27的国内组装厂。但是与历史上独一份的三代机生产企业地位相比,在熊猫国产化即将突破的这个时间点,沈飞的地位无可避免的滑落,并且受到了不少的质疑。
有人说沈飞的管理体制有问题,也有说沈飞搞学阀、学霸的,还有人认为沈飞不思进取躺着赚钱
不能说这些意见不对,但显然是只看到了表面的结果,没有看到背后的原因,对沈飞一直以来的体系和历史根源并不了解。
国内航空生产长期依靠沈飞输血,整个中国的航空产业几乎可以说是从沈飞裂变出来的。到改革开放前,国防对沈飞的需求都是以生产为主导,同时还得不断对全国其他航空企业进行输血和支援。
对于飞机设计,只要会从苏式战机身上抄准确就行了。至于说更改苏式战机的原始设计,显然风险远大于收益,需要补的课实在是太多了。
这样几十年下来,会抄、抄的准成为了沈飞衡量业务能力的尺子,整个体系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建设起来的,当然也就失去了进行“综合设计”的能力。至于说管理、保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