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公元1368年正月,朱元璋称皇帝,国号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高皇帝。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明太祖死。太孙朱允嗣位,是为惠帝,改明年元为建文。建文初立,大慨是踌躇满志,希望能有一番作为。于是想通过撤藩,来巩固中央集权。谁知引火烧身,逼得燕王以“靖难”为名,起兵造反。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燕师攻入京城南京,宫中火起,惠帝建文不知所终。十七日,燕王朱棣即皇帝位,七月,诏自六月以后,革建文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五年。所以洪武纪年之中,无洪武三十二至三十四年,却有洪武三十五年,亦少见之怪事也。
在中国古代喜欢频繁改元的皇帝,为数甚多。可是也少数皇帝,有沿用先帝的年号的情形,如五代时晋天福七年六月,晋高祖死,兄子重贵嗣,是为晋出帝。而此后的公元943年和公元944年,都没有按惯例改元,而是沿用天福年号。所以又有天福八年和天福九年的纪年。分析原因估计是因为本来晋称臣于契丹,而在晋高祖死时,出帝衰告于契丹,文中称孙而不称臣,以致契丹主怒。本来晋高祖于天福三年七月,上尊号于契丹主及太后,契丹主止晋主称臣,命称儿皇帝,十月契丹册封晋主石敬瑭为英武明义皇帝。所以晋出帝嗣位,由于没有得到契丹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