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即可。”
杨锐强调着时间,贝寿同闻言道:“先生,我们现在一共有六个万吨船坞,以重巡一年半至两年的工期看。减去即将完成的两艘,剩于十六艘六年时间即可造完,但顾及到设计改进、人员配属、以及友邦特别是英美两国的态度,这样大规模的造舰可能不太合适。是否可延长至八年时间?”
“不行,宁愿像航母一样,船等人也不要人等船。如果再来一次华盛顿会议。说要限制重巡和驱逐舰,那我们又当如何?可如果我们提前造了出来。总不可能都拆了。与其拆掉不如让英美多花些钱也造重巡,重巡和航母对我们来说是必须品。绝对不能削减。”杨锐强调道,“改进问题……,之前选择甲方案就是因为这个设计冗余较大,以后好改。我就独断一会吧,六年内务必把剩下的十六艘重巡造出来!”
杨锐执意要尽快造,贝寿同、船厂、海军设计局也只有点头。
“明白了,先生。”贝寿同知道自己只能优化方案,但何时实施则由对国际形势判断极为准确的杨锐定夺,现在杨锐说要快些造,他是没有反对意见的。
“而且一定要注意保密。”杨锐再道,“船坞都给我围起来,对外就说在造油轮,我们在西北挖了那么多油,自然要将石油运出去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