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敬瑭虽为总司令,却是坚定的“主和派”,从一开始就反对出兵,如今又在剑门关逡巡不前,很容易被扣上消极怠战、玩寇不前、养寇自重的大帽子。所以他对安重诲的突然到访十分抵触,因此接连疾驰飞奏,夸大前线所面临的困难,极力劝李嗣源收兵罢战。
安重诲离开京师后,中央就成了“后宫——宦官同盟”的天下,王德妃、孟汉琼等联合朝中的安重诲政敌,在朝廷内部发力,石敬瑭则在外部配合,两大势力里应外合,不遗余力地唱衰两川之战,诋毁安重诲。
在这种情况下,李嗣源终于产生了动摇,开始考虑从两川泥潭中抽身,于是主动释放了扣押在夔州的一千五百西川兵,向西川孟知祥示好,如前文所述。
安重诲知道自己一旦离开京城,必然会遭受朝内朝外的双重打击,所以必须以最快的时间抵达剑门关,帮助石敬瑭打一场胜仗,扭转不利的战局。他日夜兼程,抵达了凤翔。
此前的凤翔节度使一直是李茂贞之子李继曮,两川战争开始前,李嗣源将李继曮移镇到汴州宣武军,而让亲信朱弘昭坐镇凤翔。这波操作很可能是对李继曮的忠诚度有所顾虑,凤翔作为中原与两川的陆路连接点,战略地位至关重要。
作为李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