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意味着兼并方,根本不需要考虑原老板的意见了,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又不直接经营银行,他们只会选择出售。甚至他们还担心一时半会找不到“接盘侠”...
这种情况可谓是一拍即合,毫无阻力地就能完成对另一家银行的吞并。但这种办法,在这个年月也不是很常见...
原因还是那个原因,相对落后的信息传递效率。会让FDIC的监管中充满漏洞,比如未来中国影视圈经常爆雷的阴阳合同,在这年月的美国银行圈也非常常见。
在审查来临前,往往是各家银行互相借款的高峰期。这些借款会以资本注入的方式进入银行公帐,作为银行资本金计入银行总资产,以求在FDIC的审查中,提高自家的风险资产比例。等蒙混过关后,再连本带利地归还出去。
甚至对于一般的小型储蓄银行来说,借款需求最多的,往往都是为了应付检查。这个套路玩多了,FDIC也不是傻子。
年年统计完了,回去定睛一看。一边是看上去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各家银行都好有钱啊~人民好富裕啊~
另一边是总有那么些之前显示资产状况不错,结果忽然倒闭的银行出现。这剧烈的反差景象里面没有猫腻,说出去狗都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