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出访美国时,“留洋回来的”邱如白却显得浪得虚名。
言称莎士比亚的邱如白,照理不应该不知道洋人听歌剧的习惯,比较好的解释可能是他欠缺些文化相对主义的考量吧。
到后面蓄须明志的部分,则更显游离,空谈民族大义,却缺乏绵密的铺陈,虚构出来的日军文艺兵形象更是薄弱,形止都不断彰显着自己的虚构身份,直到在困惑和压力中玉碎。
影片结尾,本可显出不温不火,或者微言大义的力量,结果多少有些不明不白和意犹未尽之感。
所谓虎头蛇尾,看上去陈恺歌可以做出三十分钟的大师级作品,如果能再好一些,至少《梅兰芳》会成为遥望《霸王别姬》的另一座高峰,毕竟他们那么相像。
这或许也是陈恺歌绕不过去的一个命题,当初,陈恺歌要拍《梅兰芳》,大家的第一反应难免是要拿来与《霸王别姬》进行一番对比。
的确,《霸王别姬》在陈恺歌的导演生涯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闪亮的巅峰,影片中对于传统文化、生存状态、以及人性的思考与表现,都达到了令人吃惊的出色程度。
《霸王别姬》的成功在给陈恺歌带来蜚声国际的名利与口碑的同时,也把他推入了一个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