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灾难的层面上。
开篇便是满目疮痍,这显然是人们在走进电影院之前,不曾想到过的,而且,《一九四二》还是这样一部特别的电影,在抗战和民族灾难之时,我.党和我军全程缺席,忙前忙后的主角变成了国.民.党及其军队,因为意识形态的缘故,这在以前内地的主流电影中绝少出现的。
在众多观众的记忆中,这种我.党.我军在重大历史面前缺席,而把主角让位于国.民.党的电影,比较突出的也就只有《血战台儿庄》,并难能可贵地对老蒋都进行了人性化处理。
虽然也表现了蒋.鼎文等国.民.党将领的麻木不仁,国.民政府官员的贪.污腐.化,但同时,观众们也可以感受到老蒋在内政外交上的无奈,他需要向国际力量寻求庇护,需要向地方财团寻求帮助,影片施与了这个传统意识形态中的异端分子以同情。
这种表现无疑是一个巨大的突破,也说明固有的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正在逐步软化,很多创作禁区正在被逐步打开。
回到电影本身,这是一部“在路上”的电影,灾民因饥荒而流徙,冯晓刚和编剧刘震芸采取了灾民、军队、政府、宗教、记者五条线索并行推进的叙事手法,让这五类人面对饥荒,从而做出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