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会的根本目的才对,怎么什么时候就给变了味了?把公益慈善募捐行为活生生做成了一种攀比行为的竞技场了?
还有一点最重要的,群众了解事情,只是在知道没人捐款的金额后,就开始通过这个话题衍生相关攀比的话题,以捐款金额作为衡量一切的基础为谈资,一传十、十传百,也就导致那些没主见跟风的人来盲目跟风,以讹传讹:“原来他这个人是个抠门小气的铁公鸡!赚这么多钱,做点慈善都那抠门。”
事实跟真相在群众眼里不是最重要的,只看那串数字就给别人扣帽子、贴标签、定人设,敲几下键盘,不费吹灰之力就否定了别人!
对于这种人,真想问问,如果真看捐款金额这串数字判断人品跟道德,那几位数是及格?几位数是优秀?这个标准究竟是谁说了算呢?
作为老百姓当然有了解的权利,但不是了解片面的信息后,就用这种方式贸然对一个人的道德跟人品的下定义,这岂不是太草率跟不负责吗?
因为自己只是个普通老百姓,觉得只是日常谈个人这么简单,从没考虑过群众的力量有多大,群众们心态又可能是:靠这点小风还掀不起什么大浪!
殊不知大家都这样想的,就像一滴水他不算什么,但大海不就是这一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