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的真诚和主题,满足了部分观众对于国产电影如何反映当下社会以及人性、情感的种种期待,从而成就了它的口碑。
出于市场策略的需求,《观音山》被包装成了一部讲述“残酷青春”的电影,但实际上,宋铮觉得这部电影的主题和青春、成长等并无太大关系,它讲述的还是一个宏大而永恒的主题:生死与信仰。
只是这个宏大的主题,因为电影故事层面的无力而显得有些虚弱,最后只做到了浅尝辄止,留下了诸多遗憾。
最让人遗憾的就是,这样一个天然具有强烈戏剧化冲突的故事,李煜却刻意地放弃了大部分可能的戏剧冲突,而是将影片的重点放在描述人物的状态,并试图以此营造一种情绪来影响观众。
因为对故事层面的放弃,本片的摄影和音乐就显得分外抢眼,尤其是手持摄影的风格,引发了大范围的讨论和争议。
但是这种刻意营造的状态描写,却无法承载故事本身强烈的个人诉说愿望,以至于让原版的《观音山》相对虚弱的故事逻辑和人物塑造更是被李煜个人的表达欲望所掩盖,最后影片所想刻画的“状态”变成了一种“姿态”,观众本可能从诸多生活细节中所获得的情感共鸣,因为个体生活经历的差异,影片结尾试图传达的情感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