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句话的辩论中,他已然听出舒晓松直攻他最为薄弱的地方,倘回答不当,便会漏洞百出,皆是破绽。
舒兄稍后,苏洵看着舒晓松,面上露出沉吟之色。
舒晓松看着苏洵的神情,心中暗道:“若是论其他的大道,他的确不如苏洵,但若是论人生百态,他也是不如。”
苏洵无论是在境界上还是在感悟人生道理上都远远超过苏洵,但他却敢和苏洵在人生百态上过招,便是因为他先发制人。
他提的问题,便是有意刁难苏洵,倘若至亲离去,苏洵的回答依旧是坚若磐石,那么他便可以说苏洵是无情无义之人。
至亲离去,未曾动摇半分,既是无情之人,又何谈论道,也就没有道义而言。
倘若苏洵回答确有伤感,那么便证明他亦会感伤感怀,也有可能陷入其中,故而并非苏洵所说的那般风轻云淡。
那么他接下来的问题,便会让苏洵进退维谷,无法答题。
苏洵看了一眼舒晓松,当即缓缓道:“人立于世,一草一木,弹指一挥间,花开花落,皆是世间浮沉。”
苏兄作答,似乎有些牵强附会。
非也,舒兄提的便是人生百态,既然是百态,倘若只经历一态,那岂有百态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