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
韩风一字一句,如刺骨锥心,声音凄凉却坚定。
尤其是最后两句,那种愿为天下寒士请命,愿意一人忍天下饥寒,一往而无前的“赤子之心”彰显无疑,达到了巅峰!
当韩风最后一句诗词道出,原本寂静无声的大殿不再安静,有人如梦呓般,重复着最后两句词句。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霎时间,人群轰动哗然,竟有文人洒泪浸透衣襟,有老臣捶胸当场痛哭不已……这是怎样一种气结和胸襟,才能做出如此蕴含“赤子之心”的千古文章。
这一刻,不仅仅是大炎帝国的文臣们落泪,就连天元王朝的大儒和国士们,也彻底变色,甚至有人止不住双目泛红,眼眶湿润。
哪怕他们竭力扼制情绪,不愿表露在外,但那种被惊世之作,激荡的胸怀,却是根本无法掩饰。
而这一刻,那位做出《咏碳》诗篇,三位大儒之一红面老者,也是身躯一阵摇晃,竟是踉跄后退,站立不稳,脸上尽是难以置信之色。
原本他以为自己这一首“咏碳”,已是此类诗词中的“绝响”之作。
可当韩风这一首《茅屋